(记者 马邹 周明强 陈岳)每日接听200多个电话、全年365天无休、小孩发烧无暇顾及……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江松,坚守“前沿阵地”,与病毒较量,和死神赛跑,用医心守护患者安心,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生命赞歌。
▲张江松为患者进行纤支镜检查
无私奉献,守护生命健康
“感谢张医生和科室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将我的老伴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面对记者的镜头,郑老的老伴神情激动,言语中满是对张江松医生和科室优质服务的夸赞。
近期,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新冠阳性患者激增,危重症患者也随之增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为该院接诊患者最多、抢救危重症患者任务最重的科室之一。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张江松和科室5名医生、13名护士并肩作战,强忍高烧、全身疼痛等身体不适,向“阳”而行,满负荷运转,不遗余力救治患者,68岁的郑老就是受益者之一。
2022年12月中旬,郑老感染新冠病毒,呼吸困难,被紧急转入危重症医学科治疗。
“当时,在鼻导管吸氧的状态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只维持在80%左右,情况不容乐观。”张江松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查看肺部CT等,诊断为新冠肺炎呼吸衰竭。
▲张江松为患者检查病情
时间就是生命,救治刻不容缓。张江松和呼吸科陈宏斌副院长等专家团队紧急会诊,制定抗病毒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巴瑞替尼的新冠肺炎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张江松坚持每天到病房查房,调整治疗方案,和患者谈心,不断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在治疗近10天后,郑老的血氧饱和度恢复至98%,呼吸顺畅,病灶消除,不久即将出院。
心系桑梓,回报父老乡亲
张江松是松滋本地人,2009年从内蒙古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选择回到市人民医院工作。“没考虑别的地方,就是希望用自己所学,帮助父老乡亲减轻病痛折磨。”张江松说。
14年如一日,张江松一门心思扑在治病救人、钻研医术上。期间,张江松在心内科、消化内科、急诊科等科室工作过,并在武汉同济医院潜心进修,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曾获“松滋市最美医师”“松滋市抗疫先进医师”“荆州市优秀医师”等称号。
▲科室医护人员紧张工作中
眼下,患者爆满,“一床难求”,抗疫进入攻坚期,张江松冲锋在前,做守护生命的“排头兵”“急先锋”。
从早上7点到深夜,查房、会诊、转科、床位协调……每日200余个电话,张江松像一颗高速运转的“陀螺”,忙碌不停。
新冠感染初期,科室医务人员全部“中招”,因人员紧张,全部带病上岗。蒋燕姣医生高烧39度以上仍坚守岗位,在一次夜查房时,不幸晕倒,“我还扛得住,我来。”张江松挺身而出,在安置好蒋医生后,急忙奔赴救治一线。
▲内镜清洗工作站
家里两个孩子持续高烧近一个星期,张江松无暇分身,“挺亏欠孩子和家人的……”谈及亲人,张江松言语哽咽,面露愧色。
一桩桩、一件件……张江松和他的同事们一起,用责任和担当,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大爱。
新增病区,一切为了患者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21年3月,设有一病区,核定床位40张,最多可容纳58名患者。面对不断涌入的危重症患者,床位很快“满员”。
▲张江松分析患者病情
床位不够可以等,可等待救治的患者等不起。本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原则,张江松积极向院里反映,经过医院统筹规划,于12月下旬新增二病区,增设床位52张,可同时满足110名患者的就医需求,为抢救患者赢得了宝贵时间。
清理血痂、痰痂……纤支镜室里,张江松正在为一位大气道阻塞导致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进行纤支镜下检查及治疗,助力患者早日康复。
白衣作甲,丹心为矛;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张江松和白衣天使们在救死扶伤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不曾停歇。(编辑:王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