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冲刺生态篇:答卷长江边

“冲刺百强县,建设示范区。”宏图激斗志,战鼓催征人。

实现既定目标,需要发扬“拼”的精神、“抢”的劲头、“实”的作风,持续聚焦重点项目、重点任务、重点工作,跑出松滋速度,干出松滋担当,彰显松滋作为。

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百强冲刺》系列篇章,走进园区、乡镇、部门,实时呈现全市上下抓落实、谋发展的奋斗与作为,激发奔跑不息的激情,共谱奋力冲刺的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襟长江三峡,处洞庭首口。松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为笔墨,在2177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书写了一份靓丽的生态答卷。

“污水塘”建成“景观湖”,“龙须沟”变身“清水河”,废弃矿山成“网红打卡点”,岸线砂石堆场建起江滩公园。曾经的生态短板,蝶变生态名片。近年来,松滋市委市政府坚持高位推进,成立1个指挥部抓统筹协调、3个专班抓督办调度、3个分指挥部抓项目实施的“133”推进机制,强化上游意识,强化源头治理,扛牢生态责任,筑牢生态底色。




“五源共治”强源头

小南海湖,北接市区,东临松滋河,曾是城市污水、投肥养殖、农业面源污染汇聚而成的“化粪池”。

为了让一江清水入洞庭,松滋建设小南海生态涵养区,推进“五源共治”,强化源头治理。

小南海生态涵养区规划面积72.9平方公里,投资8.19亿元,实施清水养殖、退渔还湖,开展全域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截断外源、取缔点源、防止面源、涵养内源、补充水源——“五源共治”,彰显荆江上游责任担当。

点源逐步取缔。稻谷溪、小南海、庆寿寺等三个湖泊、17265亩水面承包养殖,逐步实行整体收回。外源分层截断。通过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和河湖连通工程的人工湿地建设,截断幸福渠、工农渠等排入湖区的污水。内源系统处理。随着稻谷溪湿地公园、幸福渠水环境治理、小南海湖湿地治理和湖底清淤、灌区土壤整治和水质提升工程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南海片区水环境整体提升。面源综合防治。城南郊区污水收集、南海片区耕保生态治污工程及小南海湖岸线整治工程,进一步减轻湖泊承纳压力。水源逐步补充。赵家垸灌站建设及小南海-庆寿寺湖湖连通工程,小南海片区湖水水质得到全面提升,水质等级达到Ⅲ类,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全面提升。小南海生态涵养区,成为松滋生态修复样板。




“三全覆盖”强整治

松滋,是长江进入荆州后流经的第一个县市。23.9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岸线上,曾因绿化层次不高、森林覆盖不足、非法盗采严重,导致生态欠账加剧。

为了守护好长江黄金水道岸线,松滋推进全面修复、全线造林、全域整治。“三全覆盖”强整治,绘就“绿色岸线”。

全面修复。全面关闭取缔非法码头,恢复生态本色,打造沿江小微湿地。全线造林。宜绿尽绿,应绿尽绿。新增森林面积6091.6亩,全面改善项目区的小气候环境,全面控制地表径流和面源污染。全域整治。在紧邻长江11个村(社区)推进河湖水体联通、岸线绿化美化,全域整治人居环境。松滋口、涴市外滩、张家河、宋家河、南河等一批“绿色家园”,成为当地“生态名片”。




“四链紧扣”强修复

松滋,有百年煤炭开采史。松宜矿区洛溪河流域,曾因过度开采,导致区域地面塌陷、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

松滋紧扣“修山、治污、增绿、整地”四大“链条”,采取自然修复与人工辅助相结合的办法,修复废弃渣堆、采坑、工矿场地和采矿塌陷区,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2座,高质量推进洈水流域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高质量推进红岩河、柳林河、曲尺河清洁小流域治理。

如今,在卸甲坪,昔日矿区,成为绿色景区。在洈水, “水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每年秋季如约而至。洈水区域全市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从1种增加到4种,二级保护鸟类从11种增加到20种。生态效益全面显现。

四面青山展翠屏,一江清水入洞庭。在长江大保护的雄浑号角声中,松滋正加快生态修复步伐,描绘更美的生态画卷。(编辑:王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