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巧巧 李艳丽)小手里攥着刚挖出的土豆、翠绿的空心菜,红扑扑的脸颊上还沾着泥点——6月考试季,高成幼儿园稚耕基地,300余组亲子家庭在200平方米土地上,用一整个春季的汗水浇灌出“活答卷”。
在“微型社背景下探索家园社协同育人新模式”课题引领下,一场融合劳动实践、科学探索与情感培育的“家园社稚耕亲子课堂”圆满收官。

春启:荒地变身跨学科课堂
时间回溯至年初。在市委、市政府及高成社区的支持下,一片杂草丛生的闲置地获得了新生。三月春耕节拉开序幕,孩子们手握小锄头体验传统农事,化身为“多面手”:执卷尺丈量规划土地的“小工程师”,对比土壤持水性差异的“小科学家”,设计童趣植物标牌的“小艺术家”。
每周四的亲子课堂日,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面对“问题墙”上孩子们提出的“幼苗为什么倒伏?”“荫凉处蔬菜长得慢?”,课堂在工程实践、科学探究等真实情境中展开——亲子协作搭建支撑架,用温度计记录数据、撰写生长日记。五育目标,在翻土、播种、观察中悄然融合。

夏长:田间解锁自然密码
五月,基地绿意盎然,课堂延伸至自然深处。孩子们俯身草丛追踪昆虫足迹,用放大镜观察叶片脉络,记录温度和光照变化,在实践中自己总结出“阳光、水、空气”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品。当发现菜叶被虫咬的“难题”,孩子们自发提出解决方案:动手编织防护网罩,捉虫观察生活习性,绘制趣味警示牌。工程思维、科学探索、艺术表达等素养,悄然成长。
社区力量深度融入,邀请本地农艺师传授传统堆肥技艺。家长中的专业人士,如园林设计师奶奶,则带领大家制作立体种植架。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资源汇聚,让这片小天地成为社会大课堂的生动缩影。
秋实:劳动果实滋养成长
六月,是甜蜜的丰收季,劳动成果直接转化为生活教育素材。孩子们兴奋地挖出土豆,在老师指导下清洗、烹制成美食;采摘的空心菜变成了一盘盘清香菜肴;黄瓜、丝瓜、玉米等经过分类保存,在农家小厨房里创意变身蔬菜面点和煎饼。
最打动人心的环节,莫过于孩子们将亲手收获的蔬菜,精心包扎成一束束别致的“蔬菜花束”,作为“蔬”适之礼赠予父母,稚嫩的行动传递浓浓的感恩。许多孩子回家后主动参与家务,珍惜粮食的意识明显增强,更有不少家庭在阳台开辟了“迷你菜园”,课堂的影响已悄然延伸至家庭。
从三月的初垦到六月的丰收,“家园社稚耕亲子课堂”清晰地勾勒出一块综合教育实践的鲜活试验田:社区提供课堂场景,家长贡献专业支持,幼儿园搭建学习架构。当孩子们在泥土中学习、在协作中成长、在收获中感恩,这片小菜园,结出的“果实”远不止于田间的收获。(编辑:王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