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大门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前后三进庭院,青砖小瓦砖木结构房屋58间,占地3000平方米。其中南院在当时是总前委的参谋处、作战处、机要室和通讯处等,现在布置为历史文物展厅、淮海战役的酝酿、淮海战役的实施、淮海战役总前委、总前委指挥艺术、支前艺术、淮海英烈7个展厅,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展陈主题为淮海战役相关资料,展出文物100余件;中院西墙是总前委巨幅合影;北院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位首长当时的住室、会议室及警卫员住室,现为原状陈列。

临涣文昌宫始建于唐代,初为昌帝庙,宋代更名为文昌宫,是当地官府和文人学士奉祀文昌帝君的场所。清朝末年,这里改办临涣中心小学,先进知识分子在这里一边读书,一边进行革命活动。1924年临涣区农民协会、1925年中共临涣支部在这里成立,文昌宫一度成为宿西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1948年11月11日,著名的淮海战役打响后的第五天,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指挥部从河南柘城进驻临涣文昌宫。当晚,指挥部召开了中野各纵队领导会议,研究和部署向徐州、蚌埠段进军,攻打宿县的任务。11月16日3时,中野3纵在9纵一部配合下,攻克了宿县县城,关上了包围徐州国民党军南下的南大门,为淮海战役的扩大和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态势。11月16日,根据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指示,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位同志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在文昌宫成立,总前委的成立使淮海战役前线有了统筹一切的总指挥部,对于及时贯彻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协调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作战行动,统筹战区党政军民全力支前,争取淮海战役的全胜,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旧照

为何选择临涣文昌宫作为总前委前线指挥部?这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淮海战役总前委选择设立在临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临涣地区具有革命斗争的红色历史,群众基础较好。20世纪20年代初,淮北地区早期党团组织领导人、后英勇就义于南京雨花台的朱务平同志,在临涣地区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早在1919年,临涣学生在进步教师的带领下,积极配合北京的五四运动,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示威游行,曾名震四方。1922年春,朱务平等人在临涣创建了进步群众组织“群化团”,经常在文昌宫进行集会和重大革命活动。1924年夏,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涣特别支部建立,朱务平任书记。同年,临涣成立了宿西地区第一个农民协会,农民运动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开展。1925年6月上旬,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临涣各界群众万余人举行游行示威,同时还组织募捐队,为上海总工会筹集钱款。同年夏,中国共产党临涣小组建立,不久改为中共临涣独立支部,朱务平任书记,后来徐风笑继任,这也是淮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1月组建为中共宿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朱务平任书记,临涣的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活动频繁,临涣成为革命斗争的活动中心。1930年,党组织发动了叶刘湖农民暴动,打击了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反动统治。文昌宫受到血与火的洗礼,一度成为革命活动的中心,并享有“小莫斯科”的美誉。淮海战役前期,中共宿西县委设在临涣,时任县委书记田启松就在临涣领导革命斗争。正是地方党组织的推荐,临涣才成为淮海战役总前委的驻地。

临涣是当时的名区大镇,具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人口多、规模大,镇上有很多可被利用的古代公用建筑。“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当时文昌宫比周围高出两米多,且文昌宫的大殿坐北朝南,确实是不二的选择。除文昌宫被总前委用来开会、办公、住宿外,还有天主堂被用作战地医院,1948年11月19日,邓小平曾亲临临涣战地医院看望伤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城隍庙被用作中原军区支前的弹药交付所;山西会馆被用作粮食补给站,据统计每天运往前线军粮五六万斤;慈云庵用作兵站,兵站的任务是负责前线物资的补给,接待过往部队等。

驻军,通常首先考虑的是运输和补给问题,所以,驻军往往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后,中野指挥部驻地临涣文昌宫同时成为总前委驻地。当时临涣的公路四通八达,北与永城、相城直达,南与蒙城、蚌埠通融,西与涡阳、亳县接壤,东与宿县比邻,且紧靠浍河,古有码头。河水丰足,航运十分方便。从河北、河南支援前线的各类物资,大多是通过浍河转运过来的,对支援战争十分有利。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党中央、毛主席赋予中原野战军的任务是,攻取宿县,破坏津浦铁路徐蚌段,断敌南北交通,保障华东野战军全歼黄百韬兵团。临涣距永城、宿县各约40公里,指挥部设在这里,比较靠近前线,便于了解敌情、指挥作战。事实证明,总前委入驻临涣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由于文昌宫建筑目标大,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易暴露。11月22日,国民党飞机从上午9点多钟一直到天黑,在临涣上空盘旋,时不时投下几颗炸弹。当晚,总前委决定连夜转移至临涣东12华里处的小李家。从中原野战军指挥部到淮海战役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位首长虽然在临涣文昌宫只停留了短短12天,但对淮海战役的全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不仅指挥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的胜利,而且制定了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部署,并在文昌宫多次召开后勤保障会议,为前线将士的吃、穿、用、武器配备等等做好一切充分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临涣文昌宫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成为淮海战役重要纪念地之一,并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旧址对于研究淮海战役,研究毛泽东同志、中央军委和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卓越指挥艺术,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科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和场所。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旧址是淮海战役总前委的诞生地,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历史见证,是一座革命的丰碑。保护好、利用好这座永恒的丰碑,对增强党的凝聚力,对弘扬革命传统、教育后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