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辽宁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标志性建筑残历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撞钟14响,鸣警3分钟,在“九一八”事变事发地“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遗址东南侧,即今天的辽宁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所在地,每年9月18日上午9时18分都会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博物馆墙外曾是鲜血淋漓又不屈的历史,墙内现如今审慎收集、展陈着反映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历史原貌的现存文物和史料。中华儿女难忘“九一八”事变,不仅因为这场蓄意制造的阴谋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侵华的开端,还因为历史上的中国在“九一八”事变后用14年抗战史来警醒后辈国民尊重历史、坚守和平。
图为1932年沈阳“九人小组”搜集日军侵华罪证材料合辑《Truth(真相)》复制件。
馆藏从无到有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自1999年9月18日正式落成开馆以来,通过不同的方式搭建馆藏架构,现有馆藏文物14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8件(套),三级以上文物藏品255件(套),三分之二以上的藏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陈列价值和史料研究价值。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魏鹏表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唯一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史的博物馆,肩负向人民群众进行国耻教育、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发挥功能的重要基础,建馆20余年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直坚持通过接受捐赠、收购、依法交换及文物行政部门指定保管或者调拨等方式进行藏品征集工作。
近年来,国内抗战文物留存数量不断减少,有些甚至流失海外,为抢救性征集抗战文物、日军侵华罪证文物以及与盟军战俘营相关文献史料,丰富博物馆馆藏,馆内工作人员加大文物征集力度,积极广泛寻找文物线索,并利用各大媒体宣传博物馆文物征集政策,将征集范围扩大到国内各省和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同时与辽宁省内外的近现代文物收藏家,甚至是国外的收藏家建立联系,为文物征集工作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以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日伪时期殖民统治、东北军民进行顽强抵抗等几方面相关史料文献和实物为主,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历史侧面,逐步形成以“九一八”事变文物组群、重要抗战人士相关文物、抗战时期纸质文物、侵华日军武器装备为特点的文物收藏特色。
图为抗日战争时期巩天民夫人用的雅马哈风琴。
真相不会缺席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政府一再向国际联盟申诉,终于在1932年1月21日,由英、美、法、德、意等5个国家的代表正式组成了国联调查团,对日本侵华行为进行调查取证。本就抗日热情高涨的东北民众看到了一线救国希望,尤其是沈阳当地的爱国知识分子迅速行动起来,以共产党员、银行家巩天民为组长共九人组成“国联外交爱国小组”(以下简称为“九人小组”),掩护东北抗日义勇军开展行动,搜集日本蓄谋发动事变的各类一手罪证。
当时的沈阳正处于日伪政府的严密控制下,九人小组每一次取证都是冒死一搏,最惊心动魄的当属在哨兵眼皮子底下拍摄关东军司令部门口的公告。行动只能在司令部对面商铺的屋顶进行,小组中的一名大学教授毕天民身手最好,担下了这个任务。趁夜色爬上屋顶并不难,难的是在屋顶等待太阳初升后提供好的光线才能拍摄到清晰的照片。长时间的潜伏后,毕天民终于等到绝佳时机,相机快门疾速按下,他紧绷的神经和身体也放松下来。可没想到轻轻一挪动,碰掉了一块瓦片,瓦片落地声音清脆,毕天民顿时出了一身冷汗。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取证过程险象环生,但毕天民这次拍摄的照片也成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卑劣行径的最关键证据之一。
为了方便调查团翻阅,九人小组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证据的翻译和整理工作。这项工作安排在巩天民家的阁楼。每每此时,阁楼上秘密而紧张地进行工作,阁楼下九人小组的夫人们就围坐在一架风琴旁弹唱,用欢声笑语掩护她们丈夫的爱国行动。
一次,日伪特务闯了进来,他们用狰狞的目光审视着这些仿佛不知国仇家恨的太太。危急之下,九人小组的夫人们淡定自若,她们继续弹奏歌唱,看起来对闯入者既不害怕也不感兴趣。日伪特务看不出异常、放松了警惕,但阁楼上的九人小组却从夫人们继续弹唱的曲目中听到了危险的信号,这首曲目是他们事先预定好的。九人心领神会,迅速将搜集到的重要罪证隐蔽起来,躲过了搜捕。
就是这样,九人小组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急时刻,在短短的48天内将300余件日本侵华罪证全部翻译成英文并整理成册,取名《真相》。
面对众多控诉日军侵略罪行的资料,国联调查团认为只有九人小组递交的《真相》是最为符合“国际证据标准”的,其原始性、实证性、系统性、法理性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将其作为重要证据在《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予以体现。
1933年2月,国联大会做出最终裁决,认定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侵略行径,对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后扶植的伪满洲国不予承认。2008年,巩天民的后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搜寻,终于在联合国图书馆找到了这份尘封多年的档案《真相》,并将它复制下来,捐赠给“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连同《真相》一同回归的还有那架掩护了九人小组冒死整理证据的风琴。
图为民国时期国联外交爱国小组用过的Agfal20相机。
此外,那台被毕天民握在手里熬过暗夜,又拍下无数日军侵华直接证据的Agfa120相机也展陈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
在魏鹏的讲述中,革命文物相机和风琴串起了一段爱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往事,如今它们躺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里,不仅向民众展示了历经风霜洗礼后的锈迹斑驳,还镌刻着真相永不缺席的历史。魏鹏相信,一件件革命文物背后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必将成为今天民族复兴的最强音。
图为辽宁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物让历史永不褪色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坚持每年同一时刻拉响警报,并以此为中心和信号,辐射整个城市,届时路面上行驶的车辆会有序停车,鸣笛致意。2021年不但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还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特殊时刻到来,博物馆的撞钟鸣警仪式如期举行。
魏鹏表示,仪式上响起的防空警报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提醒今人,中华民族曾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中国人民又曾经过怎样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了今天的岁月静好。这一切都随时间流逝成为历史,而承受过战争硝烟、经历过历史波澜、辗转于岁月与山川河流之间的文物史料便肩负起特殊使命,它们需要从不同侧面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的原貌,完成沉重而真切的历史诉说。
魏鹏说:“我们坚持征集文物史料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像是成全历史与历史的再相逢。我们想通过展出藏品的方式让年轻一辈看到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希望在历史与岁月的磨砺下,历久弥坚,鼓舞中华民族向着和平与美好生活前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