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迹】中共浙皖特委旧址,林翠娥的“红色守护”

我叫林翠娥,今年93岁。我家出了三个红军,我丈夫是抗战老兵。我一直有个心愿,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的这个想法更为强烈。我向党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恳请党组织考验我。

这份入党申请书由93岁的老人林翠娥口述,她的女婿执笔。2021年4月8日,林翠娥在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上一笔一画写下名字,郑重递交村党支部。她说:“我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通过对比,我深深地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林翠娥的丈夫江光银参加过抗日战争,他的三个哥哥都是红军,大哥江光余曾任贫农团团长,后来牺牲。自从嫁入浙江开化福岭山,林翠娥的红色情结,便深深结于心中。

林翠娥听婆婆讲,当年红军驻扎福岭山,他们家的老宅曾是红军的办公地。红军每次来住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来了就走,有的住上半个月,婆婆给他们烧鱼汤,帮他们疗伤,他们也经常帮百姓挑水、砍柴。婆婆常说红军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

老宅屋旁山脚处至今留有红军避险用的“红军洞”。林翠娥家中还珍藏着红军用过的老物件——编草鞋的“草鞋耙”、竹筒、木板床等等。

1983年,浙江省开化县民政部门前来考察这栋老宅,欲恢复中共浙皖特委旧址。林翠娥和丈夫商量后决定把房子捐给国家,并继续住在老宅中看护。从那时开始,她就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义务讲解员”,这一讲就是38年。

每天清晨8时许,体重仅60多斤的林翠娥就拄着登山杖,佝身踱步到中共浙皖特委旧址,扫地、擦桌、烧开水,静候宾客到来。有人前来参观拜访,她都起身相迎,微笑交流,再起身目送访客离开。不论来的是一个人还是一批人,她从不敷衍。每次接待前,她都要换上干净衣服,再洗脸洗手,她说这不只是对客人的尊重,也是对红军先辈的敬畏和感恩。“红军洞”“英雄潭”等红军故事,经她讲述逐渐被人熟悉。

“这里曾经是我的家,只要我还讲得动我就会一直讲下去。”对林翠娥而言,守护的不仅仅是那一段鲜活的红色记忆,更是自己的那份精神信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