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周年,为了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成就,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特种邮票《伟大的祖国——建设(第二组)》。邮票全套4枚,其中第1枚为《淮河水闸》,图案是横跨淮河的润河集分水闸,水闸上方是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新中国成立伊始,摆在中央政府和人民面前的淮河是个“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因为无法摆脱淮河连年水患的困扰,沿岸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再一次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1950年7月20日,毛泽东看到华东防汛总指挥部关于淮河流域灾情的报告,当即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8月5日,毛泽东又接到华东局转来的皖北区委书记曾希圣关于灾情的报告。曾希圣在报告中沉痛地表示,有的灾民因躲水不及爬到树上,有的被毒蛇咬死。毛泽东看到此处,热泪夺眶而出,随即在报告中作出批示:“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八月份务须做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从批示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推进导淮工作的迫切心情。8月31日,毛泽东作出第三次批示:“导淮必须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并早日告诉他们。”9月21日,毛泽东作出有关淮河的第四次批示:“现已九月底,治淮开工期不宜久延,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在两个月多一天的时间里,毛泽东就淮河救灾和治理淮河,作出4次重要批示。
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立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就此拉开了帷幕。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治理淮河第一期工程于1950年11月底开工,数十万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奋战在治淮工程的工地上。1951年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把印有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员会和三个治淮指挥部。顿时,淮河两岸沸腾起来,许多农民挥舞红旗、扛锹推车,开赴治淮工地,打响了又一个“淮海战役”。1951年7月20日,随着润河集分水闸提前完工,治淮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这期工程共完成了蓄洪、复堤、疏浚、沟洫等土方工程约19500万立方米,石漫滩山谷水库一座,板桥、白沙两处山谷水库的一部分,润河集蓄洪分水闸一座,其他大小涵闸62处,谷坊155座。治淮一期工程的竣工,保证了1951年淮河流域的丰收。
在江苏省宿迁市水利展示馆,至今还陈列着一把超大的铁锹和一个巨大的柳筐。它们的主人是当年治淮工地上的劳动模范——“王大锹”和“董大车”。“王大锹”原名王兆山,为了在治理沂沭河工地上多装土,找铁匠为自己特制了一把特大的铁锹,他个子高、臂力过人,加上锹头大,三锹就是一车土,人们称赞道,“扒河模范王大锹,一人抵上三人挑”。“董大车”原名董继德,为多装土,专门给自己编了一个超大的柳筐绑在独轮车上,车头上的土堆得高高的,被别人戏称为“董大车”。
1951年冬,淮河两岸人民又投入治淮二期工程的战斗中。1952年7月,治淮二期工程结束。1953年的治淮工程又开始了紧张的筹备。经过8个年头的不懈治理,截至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2.4亿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水库9座,库容量316亿立方米,修建堤防4600余公里,极大地提升了防洪泄洪能力。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党和国家组织和领导流域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开始在上游山区修建水库,在中游修建蓄洪工程,在下游拓宽水道。治淮是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党中央、国务院就淮河治理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流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