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夕阳,手捧晨曦。垄上阡陌间,他们用坚实的足迹,丈量着共同富裕的距离;蝶变新颜里,他们用执着的臂膀,高擎起乡村振兴的大旗。
乐乡大地,响彻“接力”交响曲!
即日起,市融媒体中心开设《共同富裕新答卷》,聚焦乡村振兴主战场的动人故事。
家里最近有没有什么困难?孩子学习怎么样?在庆贺寺村民马俊威家中,市总工会副主席、驻庆贺寺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陈鹏正关切地询问着一家人近来的生活情况。
2021年是巩固拓展精准扶贫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阶段。8月,陈鹏受组织安排来到刘家场镇庆贺寺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入户调查走访、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宣讲最新政策……陈鹏和队员们每天马不停蹄,积极为村民排忧解难,履行“三员”(宣传员、调研员、战斗员)职责。
精准施策防返贫
庆贺寺村位于刘家场镇南郊,面积7.2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1130户3514人。自去年9月以来,陈鹏已遍访农户500多户,访谈人员近1000人,其中脱贫户及三类监测对象123户388人。村民马俊威一家是陈鹏最为牵挂的对象。
马俊威和妻子患有不同类别及程度的残疾,均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独子正在上小学,一家人仅靠养殖少量家禽维持生活,十分拮据。通过上门走访,陈鹏发现马俊威对当前的生活感到十分灰心,无论怎么宽慰也无动于衷。
为了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陈鹏和队员们三番五次的上门,化解心结、走访慰问、寻找政策帮扶……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马俊威慢慢敞开了心扉,一家被列入边缘易致贫户,并享受到了小孩事实无人抚养政策补贴。“现在每个月我们都能拿到2300元左右的补贴,基本生活已经得到了保障,真的多亏了现在的好政策。”
描绘松滋“小九寨”
过去,庆贺寺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缺乏主导产业,大量村民外出打工,2015年村集体收入仅1.84万元,曾被列为省级贫困村。通过5年攻坚,庆贺寺村成功摘掉“贫困帽”,每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扛起庆贺寺村乡村振兴大旗的陈鹏意识到,增强“造血”功能、发展支柱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可如何发展产业?发展什么产业?陈鹏与工作队、村两委班子经过广泛调研和研究学习,最终决定把“十里画廊”乡村旅游作为庆贺寺村支柱产业,努力打造松滋“小九寨”。
在明确定位后,大家分工协作,对内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上积极争取项目支持。陈鹏介绍,村里今年打算投资110万元建设一个游客接待中心,建成后不仅每年能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还能带动附近村民就业、增收。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努力下,如今的庆贺寺村正朝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产融合的发展方向前进着,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陈鹏的驻村故事仍在继续,他说促进庆贺寺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驻村工作队未来需要交出的“答卷”。(记者:熊雨雯 许春阳 杨亚兵 袁秋洁 编辑:王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