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饥者,
走进了餐间,
饮一阵清风,
嗜两片云霞,
啃齿几下酥腻的天蓝。
…………
这是一首名为《清晨》的诗歌里描述的美好景象,作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名叫赵石宾。赵石宾曾是山西大学文学院国文学系第10班的学生,更是一位将青春和生命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新闻战士。
赵石宾,1914年出生于山西省榆次东阳镇一个书香之家。他5岁即入私塾读书,11岁进铭贤中学,在铭贤中学受到新诗人的启迪和鼓励,积极投入新文学创作运动中。
1931年,赵石宾因参加铭贤学潮转学离校,在太原考入三晋中学高中部,与几位进步同学组织了太原学生读书会。1932年,刚刚考入山西大学的赵石宾毅然加入到抗日救亡运动行列,组织领导“抗日反帝大同盟”,不久即被阎锡山当局通缉,他随即奔赴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北平。
1933年,赵石宾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间,他担任了《民众日报》的编辑,撰写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战斗檄文,动员人民大众奋起抗日。
1936年,牺牲救国同盟会在太原正式成立。党组织派赵石宾回到山西太原,参加牺盟总会宣传委员会的工作,编辑牺盟总会的机关刊物——《牺牲救国》周报。三年后,赵石宾由一名编辑成长为牺盟会和山西新军的宣传机关——黄河出版社的总编辑,同时担任复刊的《牺牲救国》总编辑。
1939年年底,阎锡山悍然发动晋西事变,下令逮捕牺盟会的干部和共产党员。赵石宾冒着生命危险撰写了《提高革命警惕,保障革命阵地》的短评,文章指出:“一切的摩擦和纠纷,都是由反抗战、反进步、反团结的顽固分子制造出来的……我们要克服摩擦、纠纷,便不能让步,也不能隔岸观火,必须与之作顽强的斗争,予制造纠纷的最顽固者以无情的打击。”
1940年9月18日,中共晋西区党委机关报《抗战日报》创刊,赵石宾被任命为总编辑。
面对日寇一次次大规模的“扫荡”,报社工作人员不得不“游击办报”,一手拿笔,一手扛枪。睡的是地铺,铺的是麦草,吃的是窝窝头。尽管生活条件很差,可是大家的工作热情很高。为了克服办报物资匮乏的困难,《抗战日报》社的同志们就地取材,自办造纸厂,用麻绳头、黄花叶生产麻钱纸印报。
赵石宾体质较弱,到晋西北以后,生活极其艰苦,终因积劳成疾,得了支气管炎,很快转为败血症。1942年3月30日,无产阶级的新闻战士赵石宾带着未竟事业的遗憾,离开了他的亲人和战友,但他脍炙人口的战斗诗篇像夜空中的火把,照亮了人们前进的征程。
请输入验证码